2015-06-15 國際人資介紹 - 中國人力資源概況(2015)

經過三十年以出口為導向的製造業,以及國家主導的大規模基礎建設投資,中國在這兩個經濟成長模式已走到了頂端。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2015年3月28日在博鰲亞洲論壇年會開幕式演講時指出,大陸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將繼續為包括亞洲國家在內的世界各國提供更多市場、成長、投資、合作機會。

由中國大陸主導籌設的「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簡稱亞投行,AIIB),吸引全球逾40多國加入,台灣也在2015年3月31日趕搭末班車遞交意向書。 中國亞投行背後的政經戰略,呼應了習近平從2013年便不斷提出的前進歐亞大陸「一帶一路」:絲綢之路經濟帶、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國際經濟戰略。 

中國經過三十多年的努力,容易改革的基本部份多已完成,目前走到結構性改革的階段。從高鐵到智慧手機,不僅改變了中國人的生活方式,也因為信息結構的改變與資訊的透明化,讓原本封閉的中國越來越國際化。此時籌設亞投行以及推動「一帶一路」,促使人民幣國際化的經濟改革金融開放,中國開始從硬實力走向軟實力,推動著中國邁向變革之路。未來十年將是中國能否成功蛻變,改變政經情勢走出國際化的關鍵時刻。

 

中國政經情勢

2014年12月中國國家統計局公佈了國務院《第三次全國經濟普查》,結果指出五年來中國高技術製造業規模不斷擴大,研發投入大幅度增加,創新能力穩步提高,新産品銷售收入比重也逐步上升。此項經濟普查資料係根據2013年年度資料,普查中國境內從事第二産業和第三産業[1]的全部法人單位、産業活動單位和個體經營戶。2013年,內資、港澳臺商和外商投資企業新産品銷售收入分別為83,742.1億元、14,021.7億元和30,696.9億元,分別較2008年增長141.7%、130.9%和88.2%,其中內資企業新産品銷售所佔額度最大。以國民經濟行業大類看,2013年電腦、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製造,汽車製造業,電氣機械和器材製造業等3個行業新産品銷售收入分別超過1萬億元,整體新産品銷售收入53,108.1億元,比2008年增長111.6%,佔全國工業企業的41.3%。


 

[1]第一産業是指農、林、牧、漁業(不含農、林、牧、漁服務業)。第二産業是指採礦業(不含開採輔助活動),製造業(不含金屬製品、機械和設備修理業),電力、熱力、燃氣及水生産和供應業,建築業。第三産業即服務業,是指除第一産業、第二産業以外的其他行業。

 

中國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在2014年提出「經濟發展新常態」,希望能藉由經濟轉型達到經濟改革。中國經濟發展正從高速成長轉向中高速成長,從規模速度型粗放成長,轉向品質效率型集中成長,從要素投資驅動轉向創新驅動,使得中國在2014年經濟發展品質和效益不斷提高。中國主導的亞投行與前進歐亞大陸「一帶一路」絲綢之路經濟帶、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國際戰略,可望將中國淘汰的落後產能,轉移到陸上、海上絲路沿線國家,還可帶動大陸中西部經濟區域發展,帶領陸企走向國際、推動經濟結構轉型,並鞏固中亞等國對大陸的能源供應等戰略目的。這兼具國內經改,人民幣國際化等多重政經戰略目的的組織,在國際地位甚或是未來政經的改變,都將是全球矚目的焦點。

 

2014年中國大陸國內生產總值(GDP)成長7.4%,較前年下降了0.3個百分點,是2000年以來的最低成長;雖然投資成長大幅下降,但是民間固定投資增長則快於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成長,並且對於第三產業的投資正在逐步擴大。全年裝備製造業、高技術製造業利潤成長強勁,產業轉型升級步伐也有所加快,經濟在艱難之中孕育著新的發展空間。預計2015年在現代製造業及房地產業以外的第三產業,投資需求可望進一步擴大。

2015年是中國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關鍵之年,是全面完成「十二五」規劃之年,也是中國大陸經濟在新常態下步入新發展階段的一年。中國大陸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2015年3月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中國製造2025」構想;而中國工信部部長苗圩則指出,「中國製造2025的規劃綱要,主要內容包括:強調創新驅動,質量為先,綠色發展,結構優化,人才為本」。中國正積極的加快從「中國製造」到「中國智造」的轉型升級腳步。

 

中國勞動力現況與趨勢

與許多國家一樣,中國也將邁入老齡化社會。過去50年間,人口快速增長帶動工作機會擴張,大幅推動經濟發展,但現在放慢的人口增長將對經濟增長造成重大影響。麥肯錫2015年2月9日於上海發布一份名為《全球經濟增長:生產率能否拯救老齡化世界》的報告指出,由於人口結構的變化,中國高速的經濟增長將在未來五十年內受到挑戰。中國只有充分刺激潛在的生產率增長潛力,才能消除人口老齡化的消極影響,帶動全球經濟的持續成長。這份報告指出,在過去的五十年裡,中國經濟發展迅速,GDP年複合增長率保持在7.5%左右,貢獻全球GDP22%的成長;生產效率也有長足的進步,較過去提高了14倍。但是,未來五十年,隨着中國人口紅利[1]的逐漸消失,即使生產效率繼續穩步提升,經濟總量也會陷入成長瓶頸,預計增長率將降低30%,GDP年複合增長率平均僅為5.3%。

麥肯錫全球研究院資深董事華強森(Jonathan Woetzel)說,「未來五十年,中國勞動力人口會縮減1/5。按照這樣的趨勢,到那時每兩名中國勞動人口就將負擔一位年齡在65歲以上的退休人員。而到2024年,中國勞動人口總數就會達到高峰值。」 

 

中國人力資源指標

        中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發展中國家,13億人口中蘊涵著極其豐富的人力資源。多年來,中國政府採取積極有效的政策措施,大力加強人力資源的開發利用,使中國的人力資源狀況產生顯著變化。在就業人員總量穩定增加的同時,就業結構繼續得到改善,第二、三産業就業人口比重逐年增加,第一産業就業人口逐年下降。截至2013年底,中國總人口達136,072萬人,其中經濟活動人口79,300萬人;就業人口76,977萬人,城鎮就業人口38,240萬人,佔整體就業人口54.29%。

中國人力資源開發存在著勞動力文化結構重心偏低、初級水準勞動力過剩、高層次的人才十分匱乏等問題,這是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瓶頸。隨著中國産業結構和區域經濟佈局的調整,沿海地區勞動密集型産業向中西部地區轉移,農民工流動開始從東部地區向中西部轉移。農民工回鄉創業步伐開始加快,雙向流動日益顯著。

有關數據預示, 2015年農村勞動力轉移人數將達26,033萬人,外出務工人數將達17,533萬人。此外,“十二五”期間,農村勞動力轉移人數將增加3,000多萬人,而外出務工人數也將增加3,000萬人左右。隨著中國社會經濟各方面的進一步發展,給農民工就業帶來機會的同時,也為其帶來了較大的挑戰。隨著産業結構的調整,服務業比重也會進一步提高。

 

中國人力資源挑戰及因應之道

《2012年眾達朴信企業經營者關注熱點問題調研報告》指出,企業經營者認為企業經營的十大難題,就有五項與人力資源相關,包括核心人才缺失、人才斷層(高素質的人才短缺)、勞動力成本上升、員工專業化程度不高、員工敬業度不足。而核心人才缺失與人才斷層更名列前三項,可見人力資源已成為中國企業經營的挑戰。

 

勞動力不足與高技能人才斷層

BCG 2014年全球勞動力短缺報告(The Global Workforce Crisis, GCG report, June 2014),針對主要經濟國進行長期勞動力評估,指出未來的10到20年中,全球勞動力將普遍進入短缺或嚴重短缺的狀態。 中國將於2030年呈現勞動力不足的負成長(-3%)。

麥肯錫全球研究院2012年7月發布的一份報告《35億人的工作、薪資和技能》表示,中國在未來10至20年將面臨著高技能勞動力短缺的困境,結構人口紅利將取代總體的數量人口紅利繼續推動中國經濟發展。上述報告指出到2020年,全球高技能勞動力的潛在短缺量約為3,800萬至4,000萬,約2,300萬的缺口將出現在中國,約佔全國需求量的16%。 

一線員工離職率居高不下,員工敬業力不足

中國一線操作人員的離職率一直居高不下,是所有職位當中最高的。在一項《2013薪資白皮書》調查中,2013上半年中國主要地區幾乎所有的行業都受到員工高流失率的衝擊,全年全行業離職率超過17%,藍領工人的離職問題尤為嚴重,離職率逼近30%。2014年一線人員離職率仍高達25.1%,隨著求職者對於操作類工作就業意願降低,以及中國人口紅利逐漸消退,「用工荒」局面日益惡化(資料來源:「2014人力資源白皮書」前程無憂人力資源研調中心)。

由於經濟放緩,未來中國企業的競爭將正式進入核心能力的競爭,核心人才的留任和吸引至關重要。

 

勞工意識高漲,勞動力成本上升

隨著中國經濟發展下滑,人力資源優勢不再,越來越多的外企把加工廠搬遷到東南亞,一些高科技外資也開始關閉在中國的加工廠。僅僅在中國新年前後,廣東東莞地區就有上百家工廠關閉。這些工廠關閉造成了數以百萬計的工人失業,罷工的訊息透過了智慧手機與社交平台,迅速在工廠之間蔓延,進而引發了中國工人的一波波罷工潮。

據美國之音2015年4月9日報導,追蹤勞動糾紛的非政府組織「中國勞工通訊」發現,中國2014年發生了將近1,400起罷工,僅僅在第四季度就發生了569起抗議事件,是2013年同期發生的罷工數量的3倍。 而在2015年的前兩個月,他們記錄在案的罷工次數達到了平均每月200起。報導稱,大多數抗議者要求提高工資、支付拖欠的工資並增加福利和養老金。

而《華爾街日報》4月8日報導,對於中國處於經濟和社會轉型期,造成勞工緊張,導致勞工糾紛發生率居高不下,包括對農民工欠薪使得抗議增加。 

人口高齡化影響及勞動力不足是全球共同面臨的困境,當務之急必須由政策規劃並落實相關法規,提供社會支持以推動與刺激新的勞動人口,如女性、年輕人與老年退休人口投身勞動力市場。提高教育水平縮減產學差距,使年輕人提早學習並具備工作所需職能,盡早投入勞動市場並有產能,也必須消除性別差異與年齡族群的就業差距。

BCG與WFPMA在《2014 HR Subtopics Survey and analysis》報告中指出,中國對於人力資源迫切需求的順位為:1. Leadership領導力2. Employee Engagement員工敬業度3. HR and people strategy人力資源與人員策略4. Talent Management人才管理5. Behavior and culture 行為與文化管理。以上的研究,與中國企業經營者關注重點問題調查報告中的五大人力資源難處相似,企業必須在管理與留才上更下功夫,以人性化的管理提高員工的歸屬感與敬業度,降低員工離職率;並建立有效的考核激勵制度,完善的培育晉升體系與福利制度,以經營良好的勞資關係。

        台海兩岸儘管有著政治因素的緊張關係,但商業經濟的互動緊密已是不爭事實。對於中國新的經濟佈局,國際化人才勢必影響人力資源的佈局與運作。現階段勞動力的不足與不能,對於引進國外勞動力也會是必然的趨勢。


 

[1]所謂“人口紅利”指的是在一個時期內生育率迅速下降,少兒與老年撫養負擔均相對較輕,總人口中勞動適齡人口比重上升,從而在老年人口比例達到較高水平之前,形成一個勞動力資源相對比較豐富,對經濟發展十分有利的黃金時期

 
 

本文編譯、審稿:中華人力資源管理協會 國際暨公關事務委員會 李岳玲(Lynn) 副主委
分享請註明網址及說明:中華人力資源管理協會 國際暨公關事務委員會編譯,http://www.chrma.net/web/index.php

 

閱讀更多:
 



訂閱電子報 

Copyright @ 2018 Chinese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Association.
All Right Reserved.
本網著作權及責任社團法人中華人力資源管理協會 CHRMA 所有,禁止未經授權轉貼節錄
本站最佳瀏覽解析度建議:1920*10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