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5-04-10 國際人資介紹 - 日本人力資源概況( 2015)
近期有旅遊規劃嗎?每談到旅遊總有人會提議去日本。的確,台灣民眾赴日旅遊比率相當高,約每四位就有一位到日本旅遊(佔25.2%;內政部統計處,2014)。若問起為何選擇日本?除了地緣關係、景色優美、人文飲食文化接近之外,近年來更因日本的經濟政策,使得日幣大幅貶值,旅遊成本降低,添增國人選擇赴日旅遊的吸引力。
日本位於東北亞,距離台灣相當近,飛行時間約1.5 到4 小時不等,其國土面積約37 萬8 千平方公里,是台灣的10 倍大,主要由本州、四國、九州、北海道四大島構成。全境火山羅列,由北至南約莫270座火山,占全世界1/10,可謂火山大國,而且至今仍有110 座活火山。
日本因地處火山帶所以地震頻繁,也塑造諸多溫泉名勝,每年吸引大量遊客慕名前往泡湯。此外,日本給人的印象是人民謙和有禮、環境整潔、交通便捷還有令人留連忘返的名勝古蹟;同時,其在精密機械、汽車工業、家電、機器人產業一直走在科技尖端,更有風靡全球的漫畫文創產業。因此不論您是熱愛傳統文化的文青、喜愛尖端科技的科技迷、獨鍾角色扮演的漫畫迷或精密家電、科技的追隨者,通通可在日本國度體驗到。
日本屬於已開發國家,時常是台灣經濟發展的一大借鏡。自90 年代起,日本陸續爆發經濟問題,台灣或多或少也有類似現象,諸如經濟泡沫、經濟蕭條和勞動力不足等,這些都將可能是台灣現在或未來同樣需要面對的議題,值得持續關注。目前安倍政府正為蕭條的日本經濟注入活水,究竟其所祭經濟政策能否為日本創新格局,再次發揮強國國力,需要我們持續關心。
日本政經情勢
日本是少數仍保有皇室的國家,為一施行內閣制之君主立憲國。日本天皇象徵日本國及人民團結,為神道教的最高領袖,是世界唯一使用皇帝稱號的君主。但如同各國皇室,並無政治實權。日本內閣以立法、司法和行政三權鼎立為基礎,主要國家行政運作由內閣總理大臣偕同「1府12省廳」共同治理,國會是最高權力機構和唯一立法機關,分為眾議院和參議院。現今日本天皇和皇后為第125 任的明仁天皇以及美智子皇后,而內閣總理則由第97 任安倍晉三首相擔任。日本政黨中較大的兩個政黨為自由民主黨(簡稱自民黨,現今執政黨)和民主黨,兩黨占眾議院席次超過75% 以上,兩黨在眾議院的席次比例為3:1(最近一次2012年選舉結果;Nippon.com,2012)。
過去日本曾經在1950 年建立「戰後經濟奇蹟」,但高速的經濟成長在1990 年代遇上泡沫經濟而中止。爾後,更經歷了2008 年世界金融危機、2011年日本大地震、海嘯,以及2012 年爆發歐債危機等,使日本經歷經濟衰退的20 年。如今,日本的經濟與政黨領導者緊密連結,安倍晉三肩負自民黨和日本人民的期望,於2012年上台執政時,提出安倍經濟學三支箭:第一支箭:大膽的金融政策─寬鬆貨幣政策,欲將市面上的貨幣流量增加至現有的兩倍;第二支箭:機動的財政政策,擬定一連串刺激財政的政策,加速產業轉型;第三支箭:積極簽訂《跨太平洋戰略經濟伙伴協定》(TPP)、放鬆管制和促進創新,企圖活絡民營企業發展。安倍經濟政策造成的效果,正逐漸使日本經濟擺脫低迷。
日本是世界第三大貿易出口國,而隨著日圓貶值,貿易出口導向的大型企業也提供了靈丹妙藥振興經濟。例如國寶企業,豐田汽車的收益創下2008 年以來的歷史新高;而東芝電器更因此拉抬營收(Statista, 2015)。逐漸復甦的日本經濟,又受惠於海外赴日旅遊的人數倍增,旅遊服務業蓬勃發展,間接帶動產業結構轉型,服務貿易出口成為安倍經濟中最大受惠產業。
日本也是世界第三大經濟體,日圓與美元、歐元名列全球重要貨幣,屬於內需大的國家,因此多數產品可自給自足,成為單獨市場。日本產業因為國土能源礦產缺乏之故,所以多數為加工貿易和製造業,尤以汽車、電子、造船及鋼鐵鑄造業聞名全球。近來,更因日本人善於改良、發明,發展出技術貿易輸出,最著名的是工業用機器人以及提升自動化設備的附加價值。日本機器人協會近期統計出,世界上有70% 的工業用機器人來自日本(IFR, 2013)。在安倍晉三政府的帶領下,產業的經濟產值將逐漸轉往服務貿易,並且透過政策投入更多人力以提升日本經濟產值。2014 年安倍政府更提出「女性經濟」,希望在家庭中的隱性勞動力,能貢獻於勞動市場。由於安倍政府經濟政策奏效,2013 年日本人均國民所得已達US$ 46,330元,使人民對經濟復甦有感,大型企業不斷創下高獲利,旅遊業更蓬勃發展。2015 年初安倍政府再次出招,呼籲企業主「增加工資」,以促進消費,進而提振國家經濟。大型企業工會順勢提出調整基本薪資 2%的訴求,此工會活動被日本媒體稱為「春鬥(shunto)」(The Japan Times, 2015)。從日本經濟指標來看(表1),日圓將持續貶值,日本GDP持續成長,若春鬥運動訴求成功,將可降低2015 年通貨膨脹之急(2015年預估CPI 指數1.7%)。日本的經濟仰賴安倍政府的財政政策,或許成敗還未見真章,但已是全球關注焦點。
表1 日本經濟指標
|
2012 |
2013 |
2014 |
2015* |
2016* |
GDP real growth, % |
1.5 |
1.5 |
0.4 |
0.5 |
1.6 |
CPI, year average, % |
0.0 |
0.3 |
2.6 |
1.7 |
0.9 |
Exchange rate |
80 |
98 |
106 |
121 |
129 |
資料來源:IMA Asia, Dec. 2014. (*表預估值)
日本勞動力現況與趨勢
1. 人口負成長,勞動力不足
日本總人口約為1 億2,700萬人,人口排名世界第十大。主要勞動人口(15歲~64歲)有6,567 萬人,2014 年12月失業率為3.2%(Official Statistics of Japan, 2015)。日本的人口成長緩慢,平均年齡(Median Age)為46.2歲(2014年),趨近中年,並且自2014 年人口首次呈現負成長(2014年出生率-0.11)。持續衰退的人口結構,成為未來勞動力的一大隱憂。日本政府按目前出生率與死亡率推測,現在1.2 億人口,到了2060 年將只剩8,700萬人,減幅高達31%(天下雜誌,2014)。安倍政府目前也對「經濟稍好就缺工」的窘境,在2014 年的經濟財政與改革基本方針提出加強版的「日本再興戰略」,主要以「人口」作為經濟再生戰略,足見人口攸關大和民族的國民生產力。
2. 產業結構改變,製造業勞動力減少
日本主要勞動力結構,主要分布在零售和貿易服務業(1,072 萬人),其次為製造業(1,027萬人)、第三為醫療、健康照護和社會福利(761萬人)。值得注意的是,呼應安倍經濟政策的第二支箭:促使產業結構轉型,從表2 可看出製造業的從業人逐漸減少(減少12萬人),而受到扶植的「資訊傳播」產業投入人口增長最為迅速(年增率8.6%):另外亦屬於服務產業的「零售和貿易服務」以及「醫療、健康照護和社會福利」,亦為安倍首相首推的產業轉型主業,投入勞動力正穩定攀升。現在日本正著手籌備2020年夏季奧運會,這是屬於日本人的榮耀,因此營建業勞動人口也開始增長。
表 2 2014年日本產業勞動力分布
Employed person by major industry |
Actual figures (ten thousand person) |
over the year |
|
Change |
Percentage of change(%) |
||
Wholesale and retail trade |
1072 |
11 |
1.0 |
Manufacturing |
1027 |
-12 |
-1.2 |
Medical, health care and welfare |
761 |
16 |
2.1 |
Construction |
503 |
11 |
2.2 |
Services, N.E.C. |
415 |
6 |
1.5 |
Accommodations, eating and drinking services |
393 |
3 |
0.8 |
Transport and postal activities |
339 |
-14 |
-4.0 |
Education, learning support |
301 |
-5 |
-1.6 |
Government, except elsewhere classified |
239 |
0 |
0.0 |
Living-related and personal services and amusement services |
236 |
-4 |
-1.7 |
Scientific research, professional and technical services |
212 |
0 |
0.0 |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s |
201 |
16 |
8.6 |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
184 |
-8 |
-4.2 |
資料來源:Official Statistics of Japan (Dec. 2014).
3. 非正式僱員比重高,恐降低人才競爭力
過去日本引以為傲的職場倫理以及終身雇用制,在歷經泡沫經濟、M型社會(M-shaped Society)以及企業急需降低人力成本的前提下,已經潰堤。於是非正式僱員(non-regular employee)應運而生,出現國際關注的「派遣人力」(dispatched worker)。低成本並從事低階事務工作的非正式僱員較正式僱員(regular employee)缺乏保障,,企業可省下大量的訓練及退休金成本,但也可能導致缺乏國際競爭力,而受到日本朝野關注。目前日本非正式僱員主要可分為部分工時、臨時工、契約工及派遣員工等(表3),佔整體就業勞工38%,比例相當高,顯示企業運用低廉勞動力補充正式勞動力的情形相當普遍。非正式僱員受到的保障相當低,所幸日本政府仍有一套縝密的退休年金制度(考試院,2013),分別為適用20歲以上~60歲以下無固定職業、婦女或家庭工作者的「國民年金」,、「厚生/共濟年金」私營企業工作者的厚生年金與,公務員的共濟年金等,特點在於保護此類型工作者在老年得以溫飽;另外「企業年金」是由民間企業給予正式僱員退休後,除了厚生年金之外的額外收入,員工無需繳納保險費。非正式僱員的老年雖獲得政府保障,但正式僱員更多一層企業年金保障,此將決定不同型態僱員老年生活品質的差異。
表 3 勞動力型態(2014年12月) 單位:萬人
Labour force status |
Both sexes |
Male |
Female |
|||||
Employee |
|
5645 |
3170 |
2475 |
||||
|
|
Employee, excl. executive of company or corporation |
5308 |
2917 |
2391 |
|||
|
|
|
Regular employee |
3291 |
2267 |
1024 |
||
|
|
|
Non-regular employee |
2016 |
649 |
1367 |
||
|
|
|
|
Part-time worker, Arbeit (temporary worker) |
1403 |
328 |
1075 |
|
|
|
|
|
|
Part-time worker |
961 |
107 |
854 |
|
|
|
|
|
Arbeit (temporary worker) |
442 |
221 |
221 |
|
|
|
|
Dispatched worker from temporary labour agency |
125 |
51 |
74 |
|
|
|
|
|
Contract employee |
288 |
154 |
134 |
|
|
|
|
|
Entrusted employee |
118 |
74 |
43 |
|
|
|
|
|
Other |
82 |
42 |
40 |
資料來源:Official Statistics of Japan (2015). Population Statistics of Dec. 2014.
4. 政策帶動工作文化變革
日本的工作文化,素有拼命三郎之稱;成功的白領典範,就是需要長時間努力工作,以創造日本經濟奇蹟。日本勞動時間 在1970年代每周超過60 小時,然而,此高壓的工作型態致使日本衍生多例俗稱的「karoshi」(過勞死),重重影響勞動力。此問題受到首相安倍晉三的重視,並且誓言要改革超時工作和責任制的文化,2015 年2月即提議制法規定每年至少有五天有薪假(The Washington Post, 2015)。日本政府提倡工作者可以適度安排休假生活,並刻意將國定假日調整,以連結和周末產生更多連續休假。透過休假,不僅有益工作者身心健康,更進一步促進日本國內旅遊經濟。由此可見未來工作生活平衡(work and life balance),將逐步在日本政府引領下成為日本職場重要的新工作文化。
日本人力資源挑戰及因應之道
在前述背景下,可知悉日本經濟在安倍政府帶領下正脫離20 年來的經濟失落,力圖再造下一個輝煌的經濟奇蹟。原本日本企業所奉行的年功序列制以及終身雇用制逐漸瓦解後,安倍經濟政策為強化日本經濟發展與競爭力開啟嶄新的局面。日本競爭力的秘密武器在於人力資源的「質」與「量」,這也是大部分天然資源缺乏國家共通的特性,只是日本提早面臨人口負成長所帶來的影響,並且嚴重影響到國家競爭力。因此,為挽救經濟困局,日本政府將人才計畫列為最重要的發展項目,面對人才問題,日本的因應值得深思。
政策協助產業轉型並引進國外人才暫緩勞動力不足現狀
高齡化、生育率不足造成勞動力危機,人口負成長名列全球第一的日本開始預作準備。透過安倍政府的經濟政策引導,產業結構開始轉型為以服務和貿易業為主的產業,並且在居家和健康照護方面不斷擴張,以期符合未來日本勞動環境發展趨勢。談到老齡化,最直接關係到的就是年金問題。2013年以前日本退休年齡為60 歲,隨後因意識到老齡人口面臨既無工資又領不到老人年金的問題,調整退休年齡至65 歲;然而人口老齡化情況相當嚴重,預估2060 年以後,65歲老年人口將占日本總人口的四成。因此,厚生勞動省在2012年再次修改《高齡法》,終於廢除了設置再雇用標準的規定(吉田啟志,2012)。意即退休後,企業仍可合法以非正式僱員方式雇用已退休勞工,並且無年齡限制,藉此舒緩高齡化帶來的直接衝擊。另一方面,日本政府透過降低企業稅和輔導潛力中小型企業方式,不斷將產業引領至服務貿易以及高科技資訊產業;科技產業是日本結合製造和研發的新興產業,透過廣設研究機構,招攬人才投入研發活動,並與國際或企業合作,提升研究人員職場競爭力。日本政府在新成長戰略中,頒布吸引具高度技能外國人的計畫,設定醫療、科技、人文知識、國際業務等專業人才可獲得簽證至日本專業機構服務,並以「積分制度」決定人才能否獲得永久居留資格,預計2020 年可補充約30 萬的高級勞動力(Immigration Bureau of Japan, 2014)。對於低階勞力的補充,日本計畫性引進外勞,主要從事幫傭性質的勞力工作,藉此分擔並釋放日本女性勞動力。安倍政府為提高女性勞動參與率,廣設托嬰中心並透過勞動法令改變育嬰假的福利,2014年起將留職停薪六個月內有薪假從五成薪資改成67% 薪資(Prime Minister of Japan and his Cabinet, 2015)。從安倍政府經濟政策來看,可見針對準日本長久以來的「經濟和社會症狀」下藥,以逐步解決日本的高齡化、生育率低所造成的勞動力問題,也思考透過釋放隱性的女性勞動力來增加國力,更懂得引進國外人才發展國家重要產業。相信新的日本勞動力市場將有更多外來專業人才和女性就業,其貢獻指日可待。
企業積極向海外擴張並培養國際人才,再造經濟成長
日本量化寬鬆的貨幣政策活絡出口貿易,大型企業的表現相當亮眼,而佔日本企業七成的中小型企業也積極發展海外貿易和分支擴張(Ministry of Economy, Trade and Industry, 2015)。從經濟層面來說,日本本身即自成一大經濟體,許多企業不需要向外擴張,然而在內需市場的飽和下,呈現經濟蕭條的情形日益嚴重。在安倍政府的經濟政策推動下,不僅大企業穩固海外市場,中小型企業更是在海外設置分機構,極速擴張國際市場。此時,國際人才(global “jinzai”)成為經濟擴展的關鍵,受到企業主和政府的重視。國際市場的拓展,直接顯現日本的人才應由專才轉向培養通才,期使國際人才具備:1.語言力及溝通技能、2.自我導向、正面思考、勇於接受挑戰、擅與人合作、富彈性及具備責任和使命感3.了解其他國家文化差異且具備日本認同感(Akiyoshi Yonezawa , 2014)。國際人才招募或培育能否趕上企業佈局全球的需求,成為經濟再造的主要關鍵,尤以國際領導和銷售人才最受到重視。日本厚生勞働省大力推廣技職訓練,推動國際貿易、銷售等相關的檢定與證照,引導勞動者成為企業擴展海外之人才。同時,對於年輕世代提倡職涯發展概念,鼓勵其依企業的需求派駐海外(Ministry of Health, labour and welfare, 2014)。可見,日本政府從經濟政策著手,製造企業對國際人才的「需求」,再從學校或成人技職教育「供給」所需人才,創造職場人士回流再教育的人才培養模式;並試圖改造職場對海外派駐的想法,讓國際人才如雨後春筍般破土而出。從相關文獻不難看出,日本政府致力於創造好的經濟環境,使人人有就業機會,企業主可不斷從經濟政策推動獲益,政府再提供配套以輔導人才提升能力,促成國力強大的正向人才經濟循環,相當值得台灣學習。
本文談了諸多日本人力資源問題和政府的對應政策,最後分享「機器人革命戰略(Robotics Revolution)」。眾人皆知工業用機器人是日本人的天下,近來安倍政府訂下五年計畫,自2014 年起積極投入機器人的創新和研發,並加強該領域人才的培養,同時廣設機器人研究單位。其實,日本主要目的是發展「企業和家庭用機器人」,就如同你我在電視上看到的機器人美女主播,或是透過機器人進行居家照護等。此舉將可解決日本部分勞動力不足問題,未來護理、醫療、農業、飯店、銀行、中小企業等都將看到機器人的身影,不知您是否準備好迎接機器人當您的同事了?
台灣同樣面對高齡化的社會以及勞動力短缺問題,確實可從日本政府的一連串經濟改革獲得借鏡。日本透過產業轉型、釋放女性勞動力、改變工作文化、引進海外人才、透過海外布局製造就業機會,還有高精密的日本機器勞動力等政策多管齊下,將經濟蕭條的時機點視為「轉捩點」,而不是「轉劣點」,面對大和民族的團結精神和改革魄力,都值得台灣多方學習。
本文編譯、審稿:中華人力資源管理協會 國際暨公關事務委員會 翁婉慈(Ashley) 委員
分享請註明網址及說明:中華人力資源管理協會 國際暨公關事務委員會編譯,http://www.chrma.net/web/index.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