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12-01 國際人資介紹 - 香港人力資源概況( 2014 )

香港,一個位居中國東南沿岸的漁港,因其優越的地理位置,在近代歷史演進過程中,逐漸成為一個遠東的轉口貿易港阜;更因為曾受英國殖民的影響,所以除了保有東方人的傳統思想之外,也蘊涵了西方崇尚法治與廉潔的社會文化,使得香港呈現一種兼容並蓄、東西合璧的多元都會文化。在二次世界大戰後,香港的經濟發展便以金融與服務業為重心,成為國際上重要的金融、服務與航運中心之一,素有「東方之珠」之美譽,同時與台灣並列為亞洲四小龍。

不過對於你我而言,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應該還是那個被稱為「購物天堂」與「美食天堂」的香港。根據國際旅遊網站Tripadvisor的調研報告指出,香港獲選為亞洲第一與全球第十的好去處;且在2012年的全球最佳旅遊城市報告中也提到,香港在全球的132座城市中排名第六。從2013年到2014年間,到香港旅遊觀光的人數年增率高達12.3%,其中中國觀光客的成長率15.5%居首位。至於美食,除了重視烹飪技術與強調色、香、味俱全的傳統粵式料理之外,因融合了許多西方特色風味,而發展出許多融合了傳統與現代、吃美味也吃文化的港式小吃,更是讓許多世界各國觀光客流連忘返,難以忘懷。

 

香港政經情勢

自1997年7月1日起結束英國殖民統治時代後,香港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特別行政區,在《基本法》的架構底下,經濟上仍維持原有的資本主義體制,維持香港在全球國際經濟與金融服務中心的地位;而在政治上,由於深受殖民時期英國代議制度與選舉政治的影響,目前則遵循「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方針,維持原有選舉及代議政治運行,惟近年來社會上爭取行政與立法機關普選的呼聲,仍持續升高。

香港境內多山,可供開發利用的土地資源相當有限,故城市中高樓聳立,人口密度為世界前三強。同時,因缺乏天然資源,故憑藉著其地理與歷史之獨特性,發展出以金融服務、旅遊、貿易與物流,與專業服務及其它工商業支援服務等四大行業為重心的經濟結構,帶動香港整體經濟動能。依據香港政府統計處的數據指出,上述四大行業就業人口佔整體就業人口數的比例,近六年來仍維持在47%-48%之間,不過卻有逐年下降之趨勢。

至於製造業,地小人綢的香港仍以中小企業為主體,不過近年來大多數將產線移往北方的中國內地,本地則專注於研發設計與行銷業務等附加價值高的工作。目前香港製造業在2012年的整體出口總額,僅佔約1.7%,其中以電子、成衣、紡織、鐘錶與玩具等五大行業為主。由於電子業發展較臺灣、南韓為早,故香港目前仍是全球最大的電子產品供應區域之一,以積體電路、半導體、變壓器、二極管電子集成電路等零組件為大宗,並以中國為主要出口國家。成衣與紡織則是香港聘雇最多勞工的製造業,從原先以OEM到ODM的出口貿易為導向,至1980年代開始朝向全球成衣採購中心發展,並轉向生產高附加價值的成衣商品,因此成為世界許多名牌成衣的生產基地,自創品牌在東亞地區佔有一席之地,同時也成為臺灣最大的紡織品出口市場。而香港鐘錶的出口量與出口額,均是世界第二位。雖是以原件OEM與ODM為主,但出口仍以50.4%的鐘錶成品為大宗,近年來亦逐步朝向品牌塑造為發展方向。香港也同時是全球首要的玩具出口地,以傳統玩具如玩偶、三輪車、踏板車與各類拼圖板等,其次是電玩遊戲機台及電視遊戲機,以中國大陸為主要出口國家。除了傳統製造業之外,香港產業當以服務業為首,其產值佔整體GDP高達93%。其中以批發零售業為大宗,在2012年連同餐飲、酒店及貿易等產業產值,佔總生產產值超過28%,聘僱人數約為26萬人。雖然批發零售業為當地內需市場創造了就業機會與經濟成長動能,但近來因為店舖租金成本大幅上漲,以及人力短缺等因素,也已受到不小的衝擊。

香港經濟的最大核心是金融業,從全球最大的100家銀行當中,有70家在香港開辦業務可見一斑。此外,在2011年世界經濟論壇的全球金融發展指數調查中,香港首次超越倫敦及紐約,成為世界第一的國際金融中心,並對當地GDP之貢獻高達16%。同時,香港也是全球最大的離岸人民幣業務中心,以及亞洲最大的保險中心,同時也是亞洲第二大私募基金中心,以及亞洲第二大與全球第六大證券市場。而在服務業中出口賺匯最大的則是運輸業,在2011年輸出額佔服務業整體輸出總額35.4%,當地超過100家的國際航空公司,使得香港成為全球最繁忙的貨運樞紐,也是全球十大最繁忙的機場之一;此外,香港連結了全球近500個重要港口,每周超過440班貨輪服務,也使其成為全球最繁忙與最高效率的國際貨櫃港之一,並僅次於上海及新加坡,成為全球十大貨櫃港之一。

雖然香港經濟發展的國際化程度高,但近年來受到中國改革開放的影響,內需製造產業北移以及大量湧入的中國觀光客,雖然使得香港保持著一定水準的經濟成長率,但也因此深受社會貧富差距逐漸擴大與長期通貨膨脹所苦,同時衍生出許多社會問題與衝擊。此外,從港幣不斷貶值的趨勢來看,雖然通貨膨脹有趨緩的跡象,但對於香港經濟而言,可能是一個不得忽視的警訊。

 

2011

2012

2013

2014*

2015*

GDP real growth, %

4.8

1.5

2.9

2.2

4.0

CPI, year average, %

5.3

4.1

4.3

4.2

3.6

Exchange rate

46.6

53.4

58.5

61.1

62.8

資料來源:HKTDC, November 2014. (*表預估值)

 

香港人力資源指標

根據2014年度最新統計,香港人口約724 萬人,人口增長率為0.7%,以華人為主要族群,其中男性比例佔46.2%、女性佔53.8%。官方語言為英文與中文,在2011年時有89.5%的港人仍以粵語為慣用語言;近年來由於中國人口不斷湧入,使得普通話漸漸成為中文主要語言之一,而民間信仰則以佛教、天主教、基督教與道教為主。

香港當地居民在2013年平均所得為54,260美元,且小學以上學歷人口識字率達94%。依據香港政府統計處最新資料(2014年8月) 指出,該地第三季勞動人口(15歲以上人口)為3,926萬人,就業人口為3,790 萬人,失業率為3.3%(失業人口約 13 萬人),較2014年Q1的3.5%降低0.2%,並維持與Q2相同水準。而自2011年以來,香港每年的就業不足率平均維持在1.5%,可以說是全民就業的狀態。

即便是在全球經濟景氣不明的狀態下,2013年度香港平均基本薪調整比率仍有4.4%的水準,較2012年僅少了0.1%;紅利獎金發放水準也有平均1.01個月基本薪,與2012年水準相同。而根據香港人力資源管理學會(HKIHRM)調查顯示,2014年初基本新調整比率僅有3%,較2013年度平均值少了1.4%,但紅利獎金的平均水準,則有1.77個月基本薪,較2013年度增加了0.76個月。

 

香港人力資源管理之挑戰與對策

目前,香港正面臨下列三項人力資源管理議題的挑戰:

標準工時審議

由於香港經濟以服務業為主體,因此基於產業屬性之所需,以及維持對外競爭優勢等因素,專業服務、消費產業相關服務或銷售人員的長工時問題,一直是香港勞動市場的普遍現象,也是社會各界長期關注之議題。目前當地長工時問題主要集中於六種行業,分別為「零售業」、「物業管理與保安」、「餐飲業」、「陸路運輸業」、「長期照護業」與「洗滌及乾洗服務業」等,上述行業目前每週平均總工時為54.6小時。

而香港人力資源管理學會(HKIHRM)就該項議題進行之調查顯示,29%贊成制定標準工時、36%反對,另外35%未有定見。而贊成的原因以「工作與生活平衡」為大宗,其次是「減少健康問題與醫療費用」與「提升員工士氣與效率」;反對的原因則有「經營成本大增削弱競爭力」、「部份職位工時難界定」、「立法並非最佳或唯一確保工作與生活平衡的方法」與「不同行業營運模式各異,執行十分繁複」等。由此可見,當地對於制定標準工時,仍有相當之岐見。

因此,為了評估標準工時制定與是否立法等相關議題,香港政府於2012年11月發表了一份《標準工時政策研究報告》,提供社會各界針對該項議題提出討論;並且於2013年4月間成立一個由24位學者、官員、資方與勞方代表所組成的委員會,致力於推動公眾對於標準工時的認識、蒐集當地工時現況發展,並廣納社會各界對於標準工時之意見,希望在三年任期屆滿後,能夠向政府提出對於工時政策制定的看法與建言。

人才短缺

根據ManpowerGroup《2013年人才短缺調查報告》指出,香港是全球十大人才短缺國家之首,其中最難招募適合人才的職位分別為銷售代表、技術人員、工程師、資訊科技人員以及管理行政人員。而在2014年的調查報告中,有56%的雇主認為招聘適合的人才相當困難,其中最難招募適合人才的職位分別是銷售代表、財務會計人員、資訊科技人員、體力勞動工人與工程師;而有83%的雇主認為人才持續短缺將降低香港的競爭力與服務能力。

為了解決人才短缺議題,香港政府主管人口政策的指導委員會在2013年10月間召開了為期四個月的諮詢會議。針對老年化人口、生育率降低以及藍領勞動力短缺等人力資源管理議題,尋求公眾的意見與解決方案。但是否能有效解決2018年人力資源見頂的預測危機,仍有待各界的努力。

基本工資調漲

香港自2011年起基於民意與縮短貧富差距的輿論壓力,首次實施《基本工資法》,但多年來同樣面臨基層勞工對於最低工資水準未與物價水準連動,表達強烈不滿。依據該法「最低工資水準每兩年至少檢討一次」之規定,香港政府勞工處於2013年5月間宣布,當地基本工資由原先的每月11,500元港幣調漲至12,300元港幣;基本時薪由每小時28元港幣調漲至30元港幣。

雖然官方最低工資委員會於2014年4月起,展開為期六個月的公開諮詢,就後續撿討最低工資水準徵詢公眾意見,但香港職工會聯盟仍提出最低工資應該與基層勞工的基本生活所需掛勾,自2015年1月1日起每小時工資調整至38元港幣,並且每年檢討一次,以確保基本工資能確實反應物價通膨壓力,保障勞工權益。

  雖然,香港就業市場長期以來呈現低失業率的狀態,但其整體流動率卻自2005年起即呈現逐年攀升上的趨勢,截至2014年上半年已經達到9.1%的水準。這或許與當地除了高度國際化的金融專業服務產業之外,大多數是勞力密集的服務型中小企業有關。但若從居高不下的通貨膨脹指數,以及近年來對於基本工資及標準工時議題重視程度來看,不難窺見當地勞動市場的M型化已儼然成形,並對社會產生不小的影響。如何改善勞工生活,進而推動知識密集與資本密集為主的勞動結構轉型,相信是香港政府值得探討的方案之一。

本文編譯、審稿:中華人力資源管理協會 國際暨公關事務委員會 廖國全(Edison)  委員
分享請註明網址及說明:中華人力資源管理協會 國際暨公關事務委員會編譯,http://www.chrma.net/web/index.php

 

閱讀更多:
 



訂閱電子報 

Copyright @ 2018 Chinese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Association.
All Right Reserved.
本網著作權及責任社團法人中華人力資源管理協會 CHRMA 所有,禁止未經授權轉貼節錄
本站最佳瀏覽解析度建議:1920*10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