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招募與求職網站Glassdoor日前發布2025年五大職場趨勢,主要聚焦在美國的職場趨勢,包括:
(一)Z世代將陸續成為主管: 預計2025年有1/10的管理者會由Z世代擔任,對職場文化的形塑與影響力將越來越顯著。
(二)員工不滿隨時會爆發: 面對企業時不時的裁員,多數員工不敢輕易跳槽,但又覺得自己「被困住」,一旦就業市場回溫,恐有大批員工會頭也不回地離開。
(三)職業發展倒退嚕: 同樣受到就業降溫影響,有人被迫選擇等級較低的工作,而企業也瞄準管理階層降薪,會導致人才職涯發展受限甚至有倒退風險。
(四)大副業時代:調查發現高達39% 的人有副業,且越年輕比例越高(Z世代 57%、千禧世代48%),主因社群與彈性工作模式讓人才接觸更多機會、累積多元人脈,兼差的可能性也隨之升高。
(五)企業照護將更全面:為了讓人才安心工作,企業將推出更全面的福利政策,例如心理健康資源就受到高度重視,育嬰假、家庭照顧假對「三明治人才」也變得不可或缺。
104人力銀行提出2025年職場關鍵字包括「AI」、「跨世代融合」、「永續淨零」、「缺工」與「員工至上」,AI技能可望更精準運用學習與就業媒合,AI技能加薪效果更明顯;企業聘僱中高齡更積極;性騷擾、職場霸凌事件造成員工意識抬頭;企業為招募與留任人才以員工至上等,都會影響2025年的職場氛圍。
從國內的就業市場與人才趨勢來看,2025年職場會有五大明顯變化。
(一)AI是企業營運與人才發展的關鍵字
根據104學習精靈發布的《2024職場學習白皮書》,職場工作者三大進修內容為:42.8%職場硬技能、33.2%語言學習、31.9% AI工具應用,其中,AI工具應用從去年第六名躍升為第三名,比例也從去年14%大幅提升至31.9%。各年齡層中,40歲以上對AI學習的需求較高,反映資深工作者渴望跟上數位趨勢,透過AI提升工作及管理效率。
不只AI相關產業會成為台灣經濟成長主流產業,由於企業將持續面對缺工,人才不易招募的嚴峻情勢,AI工具在人才招募管理的運用會是企業求才與上班族求職的好助手。以104人力銀行為例,AI職涯顧問在求職者將履歷自傳以PDF上傳後,會就其不足部分檢視與提醒,包括是否要增加技能證照與個人作品等,並且進一步推薦更合適的工作,經過系統功能調整後,求職者成功媒合率提升12%,如果求職者具有AI工具運用能力,其任用薪資平均可提高10%。
企業端部分,透過AI技能篩選履歷,提出建議面試名單,協助企業節省篩選成本,平均可減少30%招募天數,也是很好的助攻工具。
(二)「永續淨零」方興未艾
104人力銀行日前與環境部完成《綠領人才就業趨勢報告》,盤點綠領人才,2024年已有近3600家徵才企業有綠領人才需求,平均每月徵才高達2.2萬人,8年飆速成長3.29倍,人才缺口直追AI需求2.9萬人。薪資成長也很明顯,七成綠領職缺已揭露月薪起薪中位數來到4萬,比整體職缺薪資中位數3.7萬元高出8%;六年來,綠領職缺月薪起薪中位數已成長14.3%,增幅遠高於整體職缺的8.8%。
由於2026年環境部將針對溫室氣體年排放量達2.5萬公噸CO2e以上的電力、燃氣供應業及製造業開徵碳費,因目前僅7%的徵才企業開出綠領工作需求,預估未來五年仍有1~3倍的成長空間。
(三)缺工的挑戰仍將持續
「全齡人才」的任用是企業人才政策的主軸,2025年台灣正式進入超高齡社會,台灣中高齡勞參率相較主要國家仍相對低,因此中高齡人才值得企業持續擴大任用,以減緩廠商缺工壓力,政府除了推動中高齡就業促進專法,也鬆綁65歲強制退休年齡法令,有助於提升中高齡人才的就業動能。
隨著愈來愈多中高齡加入職場環境,又加入新世代人才,未來職場的「跨世代融合」變得非常重要。例如四、五年級生與六、七年級生各有不同傳統背景及工作態度,八、九年級生工作價值觀又完全顛覆其父母輩想法,彼此在同一個工作場所要共融共學,也是建構友善職場上的挑戰。
(四)員工勞動權益意識更抬頭
2024年無論是性騷擾Me Too事件,或是下半年的職場霸凌議題,都對雇主與管理者形成一定壓力,例如霸凌事件就引發很多民間企業人資主管騷動,擔心不知霸凌行為的明確定義,「多大聲算咆哮?」、「不准假就是霸凌嗎?」。反之,員工權利意識上升,將有一定程度會翻轉傳統職場管理文化。
(五)企業吸引與留任人才的難度增高
未來的職場文化是企業如何寵愛員工比如何管理員工更重要。近年來因為缺工,企業已經為了留才提出調薪、增加彈性工時、提供交通津貼等對應措施,2025年可能都要加碼,「如何加碼讓人資主管很燒腦」。以104為例,除了原先就祭出國定假日連休不必補班,還要多給員工六天樂活假,補足原先國定假日從19天縮短成12天的政府規定。企業必須持續關注人才競業的動態,在吸引與留任人才規劃更具創意與競爭力的措施,才能在就業市場上永保人才競爭力。
作者: 鍾文雄 一零四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資深副總經理暨人資長 / 社團法人中華人力資源管理協會 常務顧問